RegionGlobal Website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贺总经理就目前太阳能行业的前景,接受《半导体行业》杂志社记者的专访
2009-09-23

               太阳能产业的明天  依旧灿烂!  
                                                                                           ——访Ferrotec(中国)总裁    
                                                                                              上海汉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贺贤汉  

    作为新能源的太阳能曾经被炒作成一个金融产品,在中国经历了一轮畸形的发展。金融危机后,现在又回到了“原点”,回归到它作为一般商业化项目的本质。现在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品95%以上供出口,接下来市场将会逐渐转移到国内。实际上,随着国家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的出台以及太阳能发电本身成本的下降,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企业将要面临的并不是“严寒”,而是“春天”的到来。   
                                                                 
    受爆发于2008年9月13日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实体经济都有放缓的迹象。有报道称,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企业截止2008年年底已有350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歇业,至今只剩下约50家,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然而,随着世界各国政府刺激经济计划中新能源政策的出台,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正在酝酿新能源经济的浪潮。日本政府2009年4月9日提出的一项总金额为15.4万亿日元(合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包括太阳能在内的环境保护项目总支出计划为1.6万亿日元(合160亿美元)。在这之前,2009年3月26日,中国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财政部还发布了关于《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太阳能行业的未来如何?前景何在?请看一看记者采自“太阳能光伏产业第一线”企业家的分析和见解。 

太阳能项目走上正轨并开始“洗牌” 
    记者: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实体经济都有放缓的迹象。请问,曾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朝阳产业”----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现在是否正处于“在风雨飘摇之中”?还是在储备其“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技术与实力? 
    贺贤汉:太阳能作为一种地球上可广泛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是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项目。事实上根据规划,到了2050年太阳能和风能加在一起也只是占全世界主要国家发电量的20%。比如,日本到2020年对太阳能发电量的需求量要达到32个G瓦,到2030年要达到53个G瓦。从现在来算,要达到32个G瓦这个目标还有11年,也就是说日本平均每年要有3个G瓦左右的需求量。而2008年,全世界整个太阳能组件出货量也就是7个G瓦。也就是说,今后日本一个国家就要占到现在全世界太阳能电池出货量的一半。那么中国到了2020年,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量?可以讲,即使是现在发电量的10倍也不会算多,所以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依旧是无可限量。 
    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2008年9月13日),很多人把太阳能光伏产业看作是一个金融产品,人为的过分炒作。以致于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只要和太阳能光伏产业沾边就能赚钱。许多企业不论大小、技术高低,都拼命挤到这一行业来。2008年上半年,多晶硅材料甚至涨到450美元一公斤。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纯粹是一些投资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为了自己得到一个大的金融回报,把光伏项目炒成了金融产品。现在金融危机一来,“风投”撤资,产业又回到了“原点”,也就是回归到一般的商业化模式来做的项目。这是一件好事。 
    但是现在这种现象,就像人刚从桑拿房里出来,回到常温下,大家感觉到“温差太大”,一下子适应不了。实际上,金融危机能够让人冷静下来,不再把太阳能光伏产业看成一个金融产品。所以现在人们所说的“寒冷”,我认为是个正常的温度。现在,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出通知:到今年年底为止,政府对太阳能发电项目20兆瓦以上的项目给予每瓦20元人民币的补贴,每一度电的回购价为4元人民币。这说明中央政府的太阳能政策已经开展起来。另外,有些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光伏产业的发展,如江苏省提出了一个每瓦补助2.6元的政策。所以,实际上太阳能光伏产业接下会逐渐的好起来。 
    现在有些企业经营困难,关门的关门、缩小的缩小,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市场开始“洗牌”了。有能力参与太阳能光伏项目的企业将继续存在,而没有实力的企业将退出这个行业。 
 

    记者:随着多晶硅料价格的降温以及产能的进一步扩大,“拥硅者为王”局面的结束,将对结晶硅太阳能产业的格局产生怎样的变化?  
    贺贤汉: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原来大家对太阳能炒作得太厉害,小企业、大企业一起来“抢料”,因为做多少就能卖多少,所以才会出现“拥硅者为王”的说法。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从材料角度看,现在世界几大多晶材料供应商(美国Hemlock、REC、德国瓦克、日本德山、三菱材料、韩国DCC、KCC)都进行了扩产。这些公司的产能加起来到了2011年可以达到12万吨。而国内到2011年的产量大约在10万吨。两者相加,就变成22万吨。目前,全世界一年的硅材料用量大约在8万吨左右,所以硅材料现在还有一倍以上的产能空间。这样一来,供需之间就出现矛盾了。供大于求,价格就拉下来了。多晶硅材料下来了以后,导致的第一个后果就是企业开始洗牌,适者生存。小企业没有规模效应,成本必然太高,最终将生存困难。而大企业通过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规模效应出来以后就能生存下来。  
    第二,大企业有技术的积累,而且有实力去买技术和研发新产品。这个时候就体现出它最大的优势,企业生产的电池产品的转换效率。一般来说,大企业有比较好的技术积累,原材料又拿到比较好的情况下,它的电池转换率一般在17%以上(单晶硅),多晶硅电池现在做到16%也不足为奇。 
    第三,大企业有资金方面的优势,它能得到银行的贷款。小企业的话,资金一旦运转不周就无法生存。在订单方面,大企业为了拿到订单,它可以在付款方面给客户优惠。比如,客户可以先付给它款项的20%,余款晚几个月或半年之内付清都行。因为这部分垫付的钱,银行会给它资助。这样一来的话,大企业的订单就比小企业更容易拿到。所以,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组件厂商最终将会集中在几个大企业里面,我估计有规模效应的最多不会超过20家。也就是讲,在现在剩下的这50家里面,我认为真正能够发展好的,优质的企业也就是20家左右。 
    第四,大企业的设备更新换代要比一般的小企业来得更快。它能够引进更好的设备进来。更新设备,投资是比较大的。这些企业很多都是上市公司,它可以从资本市场里面拿到资金。新设备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导入后,大企业的生产效率及产品良率就有了更大的优势。 
    第五,就是国家的扶持。比如,明天我要去参加一个在江苏常熟举行的光伏高层论坛,CSI阿特斯太阳能有限公司在那里办一个包括电池组件的工厂,地方政府领导(包括江苏省的领导)也来参加。实际上,这就是政府帮助企业,扶持它,把一些大的企业拉起来。在他们资金困难,政府贷款给他们。他们都是在美国纽约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融到资金后可以还上政府的贷款。所以原来那些暂停向我们采购设备的企业,现在又开始向我们采购了。这样的话,整个产业就有了良性循环。 
我感觉到这些优势在大企业里面是存在的,而在一些小企业里面没有。所以,今后生存下来的太阳能组件厂商也就集中在这些大企业里面发展。 

生产设备的好坏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记者:那么在这些大企业间的竞争中,企业的关注点又将轮向哪些方面?  
    贺贤汉:今后太阳能光伏企业将更关注设备的选择,因为好的生产设备对太阳能硅片的良率,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另外,企业可以通过设备的选择来缩短加工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比如,我们的单晶炉每分钟能够拉单晶1.3毫米,而一般的设备每分钟只能拉0.8毫米;拉一根1.6米的单晶棒,用我们的设备36个小时之内就能完成,而一般的设备要用55至60个小时。另外,好的设备一般都是节能型的,用电更省、能耗更低。而拉单晶棒和多晶铸锭企业都是用电大户,能耗的节省以及用气、用水(水循环冷却)的节约,对成本的控制都十分关键。 
另外,企业对石英坩锅和加热器等消耗品的质量也十分关注。如果用了不好的材料,如石墨很疏松,石墨会掉到石英坩锅里面,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含碳量就很高,而含碳量高是企业生产单晶硅棒的大忌。 
    同样,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高低与使用设备的好坏也息息相关,用不同的设备会有不同的结果。 

    记者:既然太阳能生产设备如此关键,那么在您的领导之下,以Ferrotec(中国)旗下企业---上海汉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为基础而打造的中国最大太阳能综合装备基地,有何新的进展?                           
    贺贤汉:为了适应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对高端设备的需求,我们计划由汉虹(香港)投资,在上海汉虹精密有限公司下面设立一个“汉虹综合装备设计有限公司”。今后,我们公司各种装备的设计将由这个公司来承担。现在这个公司已经成立了,今天下午我们将举行一个成立大会。“汉虹综合装备设计有限公司”的研发目标将主要围绕太阳能制造装备来进行,同时它也将承担了一些半导体及液晶显示器工艺上的小型辅助设备的设计任务。新成立公司的员工原本就是日本设备设计公司的原班人马,现在我把他们邀请过来,在中国成立设计公司就是为中国市场服务。由于我们在上海本地设计和生产,所以相对于欧美设备供应商来说,我们具有他们不可比拟的优势。 
    中国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很多企业都是从拉单晶到切片,到生产电池片,最后到太阳能组件,“从头到尾”都自己做。我们的“前道”拉单晶、多晶设备卖给客户以后,我们考虑研发太阳能的“后道”设备。因为,客户买了我们“前道”设备对我们评价很好的话,“后道”设备肯定也愿意向买我们购买,接下来的太阳能组件设备,我们也在考虑做。这样,最后我就可以给客户一个“综合解决方案”。前、后道的综合设备给他们以后,我们再把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工艺也一起交给客户,这就是“交钥匙工程”。这是客户最喜欢的。 
    另外,我借鉴了半导体行业的做法,派我们的维修人员长期驻在客户那边,我们和他签一个一年的合同,客户设备的维护、维修以及日常的检测全部包给我。这样的话,只要我的服务搞得好,那我们的消耗品的销售量也就随之增加。我们对客户的需求的了解也就更多了,如果客户要买设备,我们第一个就知道了。 

冬天里的赢利“童话”    危机中的合理化改良 
    记者:世界上任何一个行业的强大都经历过危机的历练,任何一个伟大的企业都是要在数次危机中接受洗礼。在这趟必将 “历经风雨,再现彩虹”的危机中,Ferrotec(中国)为“彩虹”的到来做好了哪些准备?  
    贺贤汉:我认为危机的到来是对企业最大的考验。一个没有碰到危机的企业要想变成一家“百年老店”是不可能的。就像人一样,只有不断的遇到危机,才会不断的进步。困难之所以使人进步,是因为人碰到困难的时候,脑子会变得越来越灵。当金融危机爆发时(2008年9月13日)我正好在美国,一听到雷曼兄弟公司倒闭的消息,我立刻感觉到这是一个坏的朕兆。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讲,这也是一个好的朕兆。于是,我决定立刻回公司,开展一系列的工作。首先,我尽快的对市场进行了摸底,了解危机将威胁到哪些方面。摸底以后,针对我们企业的特点,我开始考虑几件事情。第一,如何使我的企业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继续盈利。第二个,如何在渡过这个困难后,为将来的“光明时刻”进行投资,也就是在这个危机中投资。第三,在危机中,我的人力资源配置如何能够更加合理化。比如,原来要100人做的事情,我现在提出来60个人来做试试看。如果能做下来,这就是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第四,如何使我们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在原来的基础上再降30%。比如说,原来销售额一个亿是我们的“盈亏平衡点”,高于一个亿销售额我就盈利,低于一个亿销售额我就亏损。那么,我现在要求在销售额7000万的时候就是我们的“盈亏平衡点”。再接下来一个事情就是我们在人家都不敢动的时候主动出攻。到市场上去和客户广泛的交换意见,在这个间歇中取得大量的订单。因为这个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产业不行了,大家都休息了,更不用谈什么订单的问题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在这段时间里,把我们的员工培训好,把我们的整个生产工艺更加合理化。因为我们的生产设备有很多工序,我们要想办法使它更加科学、规范、合理。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工作就是降低成本。我把我们所有的供应商全部叫过来,跟他们讲“现在金融危机了,这么大的一个困难到来了。但是,我希望今年给你们的订单不少于去年。那么你的价格可以给我多少优惠?你告诉我。”这时候供应商的实力就体现出来。我们要求降低30%,如果他做不到,我们就说“今年的采购暂时不谈”。站在这个点上,他们做到了我就给订单,这说明我们可以共渡危难。通过实施这一系列的措施以后,今年第一季度我们不但没有亏损,而且实现了盈利,杭州、上海的分公司都实现了盈利。 
    我对公司的员工讲,你渡过了这个难关,个人的水平要提高一大截,而且是非常大幅度的提高。今后你再碰到危机的时候就可以临危不惧,坦然的迎接挑战。原来我准备给他们的 “半年奖金”、 “一年奖金”都不发了,怕发不出来。实际上,现在我知道可以发了,“半年奖金”、 “一年奖金”会再发给他们。   
    当然,对于我们的客户我们也有很大的优惠,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大量购买我们的设备。 

    记者:最近,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并购的瑞士HCT公司,推出了多线切割设备;同时国内的设备厂商,如兰州瑞德、上海日进、四十八研究所等公司也推出了他们的太阳能设备。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竞争对手,Ferrotec(中国)有何方法保持现在的领先市场份额和技术地位?  
    贺贤汉:这方面我们早就有所考虑。在我们推出新一代产品以后,马上就考虑了我们的下一代产品如何改良,如何不断的把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引入到国内来。同时,我们更看重如何把高端的人才也吸引到我们公司来。目前,我们新成立的“汉虹综合装备设计有限公司”正在面向全球特别是日本招聘高端人才。  
    与半导体设备的改良一样,在太阳能设备方面,由于我们的设备在前期的市场份额上占有很大优势,所以在设备的改良方面,我们要比后来者来得更早,来得更贴切于客户的需求。我自己一直亲自跑市场,和客户进行交流,我们对市场很了解。同时,我们工程师的驻厂服务工作开展以后,对客户的需求了解得也更深入了。有时客户的需求只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想法,我们要把这些原始的想法变成现实,首先要让它理论化,在理论化的基础上建立模型,我们的设计工程师再通过模型把它变成一个现实的产品。我相信,通过我们对设备的不断改良,我们的产品将立于不败之地。